双极膜电渗析(BMED)工艺能够将矿井水膜浓缩系统产生的浓盐水转化为酸和碱,从而实现浓盐水的资源化处理。BMED系统的运行能耗较高,且其性能与系统的初始酸/碱浓度、电解质质量分数以及电流密度等参数密切相关,有必要对其进行优化研究,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。
以某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产生的纳滤(NF)浓盐水和碟管式反渗透(DTRO)浓盐水为研究对象,采用BMED小试装置研究了不同初始酸/碱浓度、电解质质量分数以及电流密度工况下,BMED系统运行电压、酸/碱浓度、电流效率等变化情况。
实验结果表明,实验条件下处理浓盐水,当初始酸/碱浓度为0.1 mol/L左右时,BMED产生的酸/碱浓度最高;BMED装置产生酸/碱的速度与电解质质量分数有关,电解质质量分数较低的工况下酸/碱浓度增加较快;此外,产生酸/碱的速度与电流密度呈正相关,而电流效率与电流密度呈负相关。
对于NF浓盐水的处理,在初始酸/碱浓度为0.1 mol/L左右、电流密度控制在21 mA/cm2时经济性最高。此外,根据BMED系统的运行参数进行浓盐水资源化处理的成本收益测算,结果表明,采用双极膜电渗析工艺处理NF浓盐水的运行成本低于DTRO-蒸发结晶工艺,具有经济可行性。
煤矿矿井水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含盐量,如若直接排放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,因此矿井水的处理回用乃至零排放处理是煤矿环保工作的重点。
近年来,矿井水等高盐废水的零排放处理已经有了较多的工程应用,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。
不过,由于矿井水水量较大,其零排放处理工艺系统极为复杂,由此导致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,而产生的结晶盐主要为硫酸钠,经济价值较低,并且在部分地区难以全部销售。利用双极膜电渗析工艺(Bipolar membrane electric dialysis,BMED),将经过多级浓缩处理后的矿井水转化为一定浓度的酸和碱进行回用,一方面能够减少进入后续蒸发结晶装置的浓盐水量,另一方面产生的酸和碱能够在矿井水预处理环节进行回用,降低系统运行的药剂成本,因此近年来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。
目前,BMED用于浓盐水资源化处理的研究多是采用配水进行,水质与经过浓缩处理后的矿井水差别很大,因此系统运行的参数优化对于实际工程的指导意义较弱。
矿井水水质波动频繁,并且经过多级浓缩处理后的浓盐水成分较为复杂,采用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运行中的实际水样进行BMED装置运行参数优化更具工程应用意义。本研究以某矿井水零排放处理系统中两级反渗透(Reverse osmosis,RO)-纳滤(Nano-filtration,NF)环节和碟管式反渗透(Disctube reverse osmosis,DTRO)环节产生的浓盐水为处理对象,采用BMED工艺对其进行处理,研究了不同初始酸/碱浓度、不同电解质质量分数、不同电流密度对BMED系统运行的影响,优化了BMED系统处理矿井浓盐水的运行参数,对比分析了NF系统产生的浓盐水采用BMED工艺进行资源化处理的成本和采用DTRO-机械蒸汽再压缩处理(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,MVR)工艺进行蒸发结晶零排放处理的成本,评估了BMED技术用于浓盐水资源化处理的经济性。
录入:2024/5/13 14:51:48 点击:1111